1)第271章 胡恺之_锦衣长歌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常歌对姜总旗说道:“你给我盯死陕西按察使胡恺之!”

  姜总旗问:“常大使,你怀疑他是伪夏在陇西的内鬼?”

  常歌点点头:“嗯,此人可疑,但我没有实证。如果他真是内鬼,最近肯定有伪夏细作来找他打听伐蜀的军情。你将他看牢些,若有异动不要打草惊蛇,先禀报我。”

  姜总旗道:“常大使放心,盯梢是咱们的本行。”

  一天后的夜里,陇西兵备道衙门后衙。

  陇西城属偏远州府,城内像样的衙门也就一个知府衙门,一个兵备道衙门。陕西的三位司官平时常驻西安,此次前来陇西公干自然要找一个衙门做临时府邸。知府衙门给了傅友德,三位司官就只能在兵备道衙门将就住下了。

  后衙的一间卧室之内,按察使胡恺之正在擦着一柄玉如意。要说这胡恺之当初也是浙东文人出身,属浙东党成员。中肯的说,浙东党官员要比淮西党官员更廉洁,但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凡事总有例外。胡恺之就是这样一个浙东党中贪财的异类。

  这人虽然贪,却很有为人处世的智慧。洪武元年时,他在礼部当得郎中职位。后来徐达北伐,打下了陕西。吏部要调派官员去陕西就任。无论是浙东党的官员还是淮西党的官员都不愿意去。陕西是战乱之地,西临伪元上都驴势力,南邻巴蜀伪夏政权。能呆在权力中心应天谁愿意到西北喝风吃沙呢?

  胡恺之却不这样想。他认为应天是权力的中心不假,可也是漩涡的中心。江南醉人的暖风下面藏着的是未知的惊涛骇浪。淮西党和浙东党的争斗当时已经日趋白热化,今后必然两败俱伤。与其留在应天卷入政斗漩涡,不如到西北去。

  在京城这个遍地是勋贵、高官的地方,我胡恺之只算个芝麻绿豆大小的官。到了陕西则不同,那是说话顶半道圣旨的封疆大吏土皇帝。

  于是胡恺之主动给洪武帝上了奏折,用练了一辈子的文笔写了一份万言折。声言什么忠臣当为圣主经营边地,虽是文人却不惧风沙愿往陕西造福一方百姓之类的。洪武帝看后大为感动,破格升了他三级,让他做了陕西按察使。

  胡恺之来到陕西后不久,发现在这里做官除了能避开应天的政潮,还有一宗天大的好处——那就是天高皇帝远!一省的刑名都掌控在他的手里,他动动笔就能让有罪之人变成无罪。财源、女人还不是滚滚而来?

  不得不说,胡恺之很有远见。果然在他赴任陕西后不久,浙东党在党争中败下阵来,刘伯温辞官回乡了,杨宪掉了脑袋。应天城里的浙东党官员没命的没命,流放的流放,降职的降职。远在陕西的他却能独善其身。

  胡恺之听到卧房门“吱嘎”一声被人推开,走进来一个衙门差役打扮的汉子。

  胡恺之似乎跟他

  请收藏:https://m.huiji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