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百三十九章 司马懿的信_穿越之我是阿斗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三十九章司马懿的信

  司马懿的信不长,但是说的事情却很匪夷所思。在信里,他说鲜卑轲比能部10万骑兵寇边劫掠。这本来也没什么好令人觉得惊奇的,毕竟北边那几个少数民族,每年不到汉境劫掠一番都不得安生。

  奇就奇在,司马懿在信里随后还说,请蜀国皇帝暂时罢战退兵,好让他带兵北上,击退鲜卑寇边骑兵,再回来和蜀国皇帝田猎于襄阳。

  当然,他还说了一堆大道理,说什么无论魏国还是蜀国都是华夏的之民,大家都是同种同源的(汉人),现在北方的同胞有难,两国应该暂时放下成见,搁置争端,共同对付外敌。

  刘厚咋一听觉得很吃惊,真没想到这个司马懿还是个大汉族主义者,还挺有民族精神的,他的这个说法还挺对刘厚胃口的,他差点就要立刻答应司马懿的要求退兵了。

  他后来想了一想,退兵这么大一件事,还是找三个臭皮匠来商量一下再说吧。可是,在步骘、郭攸之和邓芝三人传阅了这封信后,却各有不同的意见。

  首先是郭攸之出来说话:“陛下,司马懿素来狡诈,鲜卑大军寇边之事是否属实尚不可知。轲比能乃小种鲜卑(即小弱古朴的一支鲜卑部落)大人(头领)也,自从曹阿瞒(曹操的小名)北征后,轲比能通过阎柔向曹魏纳贡称臣。

  建安二十三年(213年),代郡的乌桓族造反,轲比能伙同乌桓一起入寇北地。曹操遣其子曹彰率精兵击破之,轲比能重新降服。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轲比能遣使献马,受封为附义王。

  按道理说,轲比能这个时候寇边的可能性不大,但是,这些蛮夷之人反复无常,经常降而复叛,叛而又降。中原皇朝强盛他们就温顺蛰伏,中原皇朝衰弱他们则反叛作乱。

  又或者说,如果天时不好,牲畜大量冻死,他们无法得到足够的食物,则他们为了活命必定会寇边劫掠,故这次轲比能是不是真的入寇北地还真不好判断。

  不过一旦属实,我们也断不可退兵,相反应该趁机挥军北上,趁其大军全力对付鲜卑骑兵之时,攻取中原。此乃天赐之良机是也,说不定可以趁乱一举灭掉魏国朝廷。”

  刘厚一听就知道这个家伙是个没什么民族大义的人,也难怪,这个时代的人,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都还没觉醒,谁会有这种怪异的思想?这个时候的各少数民族都是被各大豪强借势、利用、驱使的对象,就连诸葛亮也不例外。

  诸葛亮在隆中对时,即向刘备提出“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其实际含义,即诸葛亮利用“和”、“抚”的怀柔政策以达到最大限度地让少数民族为蜀汉政权卖力气、出粮饷的目的。

  诸葛亮第一次伐魏失败后,“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第

  请收藏:https://m.huiji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