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55章 新三百三十五章:东征西讨_我比崇祯大一岁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还有十七个是原明军天津水师的水手、舵手,他们先是被李九成俘获然后投降成为了叛军,后来又被兴和军俘获。

  其实俘虏中有很多是原明军水兵,有些来自于东江镇、有些来自于天津水师。

  要不然历史上怎么可能是孔有德带着一万多人口,几百门大炮,价值几百万两银子的金银财宝乘船从海上逃了。

  这些人暂时不堪用,必须带回根据地劳动改造,等他们熬大粪、打石头、挖煤、挖铁矿石一段时间,再从守纪律表现好的劳改犯中慢慢挑选。

  留用的十七人都交待了家在哪里,家中有几口人,发誓愿意为兴和军效力,永远忠于黄将军。

  兴和军回师之时会派专人去天津卫把他们的妻儿老小接去兴和城安家落户。

  登莱祸乱一年多,上百万人流离失所,死于兵荒马乱的有好几十万。

  人口锐减,很多地主人间蒸发,本来尖锐的土地矛盾暂时消失了。

  现在最缺的是秩序,但凡秩序恢复,能够让幸存者进行春播,明年秋天就应该能够做得到耕二余一甚至于耕一余一。

  因为这里的田地都是熟地,即便撂荒,也只有一年。

  而熟地撂荒一年,有利于地力的恢复,复耕的收成一般情况下能够多出一两成。

  修整期的兴和军没有打大仗,但是一直在以把总为单位,轮番清剿盗匪山贼。

  收留战争难民,每人每天救济两碗立得住筷子的杂粮粥,一直在进行中。

  王坤、刘宇烈、朱大典、谢链等等卖了、分了土地,当然需要大量佃农来耕种。

  所以兴和军救济难民的行动,得到了文官老爷们的鼎力支持。

  黄毅没有准备在登莱圈地,关外太辽阔了,有太多能够开垦的盆地,总数超过两亿亩,干嘛在这儿讨人嫌。

  在登莱驻扎期间收留难民让他们能够熬过严冬,纯粹是做好事树立兴和军爱民不扰民解民于倒悬的光辉形象。

  为什么不把难民全部弄回根据地?

  凡事都有个极限,哪能把登莱的人口全部弄走?

  况且有很多人故土难离,强迫少数人完全做得到,强迫大多数,那就是与人民为敌!

  黄毅怎么可能去干这种坏名声的傻事。

  还有个大问题,根据地的人口膨胀得太快,已经承受不住,需要时间消化。

  最突出的问题依旧是粮食。

  时间就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高产且抗旱耐寒的玉米种子能够满足大面积播种,马铃薯的种子能够保证种植面积扩大十倍甚至于更多。

  再给根据地一个收获季,一百多万人、十几万大牲口共同努力,耕一余一不成问题。

  这就意味着如果一年不增加人口,秋收时能够积攒下不低于二百万石粮食。

  不增加人口当然不行,黄毅的目的是争夺天下,称霸全世界。

  需要人口多多益善。

  但是今年粮食不够,需要外购至少五十万石,不能再往根据地输送人口了。

  粮食不够吃,需要买粮食,怎么缓解粮食危机呢?

  当然是转嫁危机!

  所以黄毅谋划着春天出兵打仗,至少带领一万五千正兵东征西讨。

  请收藏:https://m.huiji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