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27章 固定式望远镜_我比崇祯大一岁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番薯,经过去年的试验,发现马铃薯更加适合这里充足的日照产量能够达到接近八百明朝市斤。

  还有就是比较耐寒、耐盐碱的大麦青稞,居然得到了仅次于小麦的产量。

  再有就是喜寒凉,耐干旱,抗盐碱,生长期短的莜麦。

  朝阳背风的山地种植玉米,不仅仅能够收获玉米粒,玉米秸秆可是好饲料。

  反正种植的主粮品种不能单一,因为土地需要轮种才能保证产量、肥田。

  除了马铃薯、番薯能够达到亩产八百斤以上,小麦、大麦青稞、莜麦的平均产量有一石左右,达到一百二十到一百五十斤就不算少了。

  这里要说明一下,石是个体积单位,是用量具量出来的不是称出来的,笼统地说一石多少斤不科学。

  应该说明一石米是多少斤,一石黍米多少斤,一石麦子又是多少斤等等。

  麦子比米轻,所以一石没有一百五十多明朝的市斤,而是一百二十多明朝的市斤,折算成五百克的斤,应该是一百五十多斤。

  如果根据地今年的收成过得去,预计能够收获十五到二十万石粮食,足够五万人的口粮。

  可是根据地的人口一直在增长中,不差钱的耿章华把收留流民、灾民送来根据地当做善事在做。

  当然,这也跟黄毅夸下海口,根据地需要人口多多益善不无关系。

  耿如杞也支持往口外输送流民、灾民。

  因为从陕西逃来山西、宣大的流民越来越多,不想方设法把流民弄走,脆弱的山西也会被祸及变成流民遍地。

  其实历史上就是如此,先是陕西民不聊生,接下来是山西流民四起……

  只不过现在大为改观。

  因为宣大的官吏发现境内出现流民就集中起来每人每天给两碗粥喝,凑足三百人就派遣两个衙役往宣府引导。

  地方上的官吏不抵触做这种事,因为施粥耗用的粮食耿家家丁会根据人口数补偿,他们省着用还能赚些跑腿钱。

  根据相关资料记载,明朝时期的人口有……

  额!说不准。

  有的认为是最少三个亿,有的认为两亿多,有的言辞凿凿一亿五千万。

  黄毅不去想也不去猜,只确保根据地势力范围没有黑户,能够统计基本准确的人口数。

  历史已经注定陕西、山西会乱起来,也就注定有宣大总督的协助,根据地能够弄到很多人口。

  说不定明年冬天下雪前,根据地汉族人口会突破八万达到十万甚至于更多,再加上不断吞并喀喇沁部落得到的异名族人口,粮食问题依旧成问题。

  不积攒到在一年颗粒无收的情况下,粮库里的存粮都能维持根据地不饿死人的程度,黄毅就不会安心。

  现在的根据地高筑墙已经开始了,浇筑了混凝土地梁、圈梁地基,填充了碎石、煤矸石、矿渣的城墙完成后高十二米,底座厚达七米五,顶部宽五米。

  这种城墙这个时代的千斤重炮轰击三天都塌不了。

  广积粮正在进行中,已经完成了三十个混凝土结构的筒仓,每个筒仓都能存储粮食不低于五千石。

  只可惜存粮不足以储满粮仓,刚刚达到一半,堪堪能够维持到秋收,这还是指人口不再猛增的情况下。

  请收藏:https://m.huiji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