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十六章大危机总是多重弊端集中形成的_盛唐血刃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常清楚,任何一个朝代。如果把开国时期遗留的历史问题不能妥善的解决,那么后世子孙,永远不可能解决。

  大唐面临的最直观问题就是关中太小,土地是有限的。区区不到四千万亩田地,哪怕依靠后世的粮食产量,也仅能养活两千余万人。但是关中的土地,仅半掌握在世族门阀手中,余下的土地,除了自耕农之外,没有留下多少可以支配给府兵的土地。

  像大唐这样在关中地区保持二十万常备军,至少需要关中一半的土地赏功。

  陈应目前能做的,就是让大唐关中减少人口集中,否则这个雷迟早有一天会爆炸。

  所以,陈应利用粮荒这个时机,恰当的建议李建成向关外迁徙人口。

  裁撤府兵也好,迁徙人口也罢,其实都是治标,而不是治本。要解决这个问题,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迁都。把都城迁到洛阳或者邺城,哪怕是汴梁都比长安强。

  在没有铁路和高速公路的时代,仅仅粮食和生活物资运输,就会把大唐压迫得疲惫不堪。

  陈应回到陈家堡的时候,许敬宗拿着卷宗正等着陈应。

  许敬宗把手中的厚厚卷宗递到陈应手中,满脸堆笑道:“主上,事情谈妥了,咱们借给粮商共计一百五十万贯,他们质押物全部在此!”

  陈应匆匆扫视一眼,发现上面的质押物被狠狠的压价。

  陈应笑道:“他们现在应该纵酒狂欢?”

  许敬宗点点头。

  陈应心情却依旧非常沉重。

  许敬宗非常疑惑的道:“主上,咱们计划,咱们一定可以抄底关中粮商,粮食价格必大跌,您为何顾虑重重?”

  “关中这场旱灾,不知道几时才能缓解!”陈应叹了口气道:“不管代价多高,总不能让京畿断粮;其二就是走水路从江淮运粮援京;其三,尽可能将关中百姓调到容易得粮的沿河地区就食,缓解京畿粮食供应的压力……”

  说到这里,陈应的目光盯在潼关至函谷关的方向。

  关中大旱,渭水无法通航。从洛阳到长安这六百余里,全部需要走陆路运输,这样耗费实在太大了一些。

  陈应看着许敬宗道:“敬宗,你下去歇歇吧!”

  许敬宗走后,陈应一脸疲惫的躺在软榻上。

  时间,大唐现在最缺时间。

  眼看着秋季就要到来,一旦秋季到来,大唐不仅仅要面临内部不可调和的矛盾,还要承担来自突厥的军事压力。

  要说打仗,陈应真不怕。可是关键是,大唐与东突厥的边境线实在太长了,到处都是漏洞。

  就在陈应迷迷糊糊快要睡觉的时候,突然一双柔娕的手按在陈应肿胀的额头上,轻轻按摩起来。

  陈应感觉非常舒服,几乎快要呻吟出声了。

  就在这时,陈应背后响起了声音。

  “其实,要解决关中粮食危机,除房玄龄所言三策外,解决京畿粮荒也没有其

  请收藏:https://m.huiji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