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六百三十七章 成都飞机工业公司_大国航空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关系?其中的技术,是怎么来源,怎么发展的?经过写这本小说,才算是捋顺了脉络。到了书里的这个时间,1989年,成飞的名字才算是名副其实,以前的成飞,就是成都飞机厂,132厂,现在合并之后的,才是那个响当当的联合企业,在世界上鼎鼎大名的成洛马。)

  这还得从132厂和611所的来历说起,132厂,当时建立,几乎就是完全仿制的112厂,在成都提供一个完全的备份,是为了应对战争期间的破坏风险,提供产能上的冗余备份;看看抗日战争就知道了,国家山河破碎,但是四川依旧是安然无恙的。

  这点当然也和苏联有关系,苏联人也喜欢这么搞,去一个城市,不用任何地图,就知道自己在哪里,因为每一个城市都是一样的,甚至能够找到自己家,当然,这只是另一个城市的复制品,不是真正的自己的家。

  所以,当初132厂的这种情况下,就是为了一个冗余备份,一个112厂的复制厂,按说132厂根本不需要自己的设计力量,一切相关资料都由兄弟单位提供。

  不仅仅是飞机厂,很多汽车厂,也都是这样的,大家谁都没有版权的思路,只要是阶级兄弟需要,立刻提供。

  而611所,则是从601所分离出来的,当初的宋老,带着一群人,从遥远的沈阳,克服了种种困难,搬到了成都来,建立起来这个研究所,就是为了歼九项目,为了歼八的备份项目。

  所以在开始的时候,两个单位并没有什么直接的联系,当然了,因为近水楼台,如果611所有什么生产任务,肯定是交给132厂去办的,这就像是601所的生产任务,都交给112厂是一样的。

  这样的制度,听起来似乎很完美,但是在实践之中,立刻就发现了很多的问题存在。

  厂所分离,这样,管设计的搞设计,搞生产的搞生产,各有分工,似乎可以实现生产与设计的效率最高化,但是很快,弊端就出来了。

  首先,就是责任和沟通的问题。

  生产部门和设计部门没有直属关系,大家都是平级的,这样,沟通起来,会浪费很多的时间,如果遇到打官腔的,那就更麻烦了,最要命的,就是一旦出现了问题,那就开始相互推卸了,你说是设计问题,我说是生产问题,谁都不承认,接着就能打官司打到上级那里去。

  到最后,官司就是不了了之,但是呢,项目的研发,就被耽误了,仅仅这一点,就足够让厂所分离这种制度被诟病了。

  而另一点,则是工厂没有设计能力,那就意味着工厂只能被动地等待接受上级给分配的任务,而技术是不断发展的,但是呢,工厂不能与时俱进。

  比如在汽车方面,国内的老解放,一直生产了三十年!很多配套厂商,几十年做的都是同一个产品,由于产品已经不符合发展的需要,那么,就要靠国家财政补贴来维持了,而工厂呢,也就陷入困境。

  这样,工厂要么苦熬,要么就自己找突破,而132厂,就是后者。

  请收藏:https://m.huiji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