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54、胜天半子何其难_明末钢铁大亨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么唐朝吐蕃是大患,唐后再也听不到吐蕃向外侵略了。因为他们的气候变了,那块高原上近一千年已经没有多少人口了。”

  张溥点了点头。表示完全听懂了。

  今年是崇祯元年。从今年开始,北直隶听说就没下雨,赤地千里,草木枯黄,难民遍地都是。

  好多地方河两岸树皮都没有了。

  他们从北塘上岸,这一路上看到蓟运河两岸土地龟裂,寸草不生。

  只有过了遵化城,西边的大片土地,在河两岸两侧目光所及的很远,遍地都是绿油油的稻田。

  那些水稻不知道是什么品种,比江南的籼稻高出很多,看着十分茁壮。水稻已经临近收割,沉甸甸的稻穗颗粒饱满,压得水稻低头在风中摇曳。

  河边矗立着巨大的水车。这么大的水车,他们一辈子都没有见过。

  看的震惊不已。

  不停旋转的水车,日夜不停的把河水提升到了高处,然后再自流下来,进入沟渠,用于灌溉。

  而远处的半高地上,也郁郁葱葱的长满了不认识的庄稼,小树一样高。

  也已经到了收获的季节,庄稼已经干枯,呈现出金黄色。看着非常的壮观,在风中起伏摇曳,像是海浪一样。

  多伦城在很北的地方,那边冷的早,无霜期短,种的都是早熟品种。那边庄稼已经收割。

  遵化这里还没有收割,所以看着非常的震撼。

  张溥四人目光复杂的看着眼前的这位年轻人。

  据说他是大明二百年来,最年轻的锦衣卫指挥同知。也差一点没成为一地最年轻的指挥使。

  这一切都是他来了之后,带来的变化,才用了仅仅一年的时间。

  当时,他们在船上看的几乎惊掉了下巴,几乎以为这里不是长城脚下的塞北,而是回到了江南。

  船工说,这些地都是这位杨老爷的。河边都是水田,远处的每一亩旱地都有一口井,用来灌溉。

  四人都听傻了,用人从井里提水灌溉,这累死也干不过来啊。

  船老大笑着说,几位客官是南方来的吧。这井水是压水机压出来的。用人提水,怎么干的过来。我们这里都用机器提水,甚至很多地方都是用风车加龙骨水车提水的。完全不用人力了。

  四人惊叹之余,也深深的有些嫉妒。

  现在粮食都涨上天了,这个杨大人,这么多得土地,这么好得收成,这得收获多少粮食啊。

  北直隶粮价都快是江南十倍了。

  最震撼的,就是路过蓟运河的支流州河河口时,看到的那个还在修建中的巨大的水坝。

  听船老大说,等明年年底,那个水坝完工了,就会在蓟州以东,形成一个巨大的湖泊。汛期储水,旱季放水。

  以后整个蓟运河两岸,就再也没有水旱灾害了,所有的荒地都可以开发成良田。

  船老大说到这里,满脸红光,兴奋得样子给众人留下了深刻得印象。

  请收藏:https://m.huiji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