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七百四十四章 舆论的重要性_崇祯八年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常成熟,只要自己把这个创意一讲,朱由检相信,不出数日,一份样本便会摆在自己的面前。

  现在的将作局汇聚了各行业的能工巧匠,再加上四海商行招揽的各种人才,京师的技术力量已经远超经济繁荣的江南地区,等到数年后理工学院的首批人才成长起来,各种新生事物就会以雨后春笋之势茁壮成长,成为大明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

  至于谁来掌管这个治世利器,朱由检的心里的人选倒是有几个。

  朱舜水、陈子龙、吴伟业、张岱。

  这四人都是明末的大才子,每个人的名气在后世都是响当当的,而支撑名气的就是他们本身具备的超凡才华。

  朱舜水就不必再提,先说陈子龙。

  被后世誉为“明诗殿军”、“明代第一词人”的陈子龙可以说是上述四人中文学成就最高的。

  其特出之才情、文章,与铮铮之民族气节,毫无争议的成为明末清初文坛盟主,《明史》中也有他的本传,称其“生有异才,工举子业,兼治诗赋古文,取法魏、晋,骈体尤精妙”。

  其诗歌创作,尤其是中后期诗歌创作,旨在继承盛唐诗歌创作反映现实的精神,特别强调文学创作的社会意义,所以其诗感慨时事,关心民生,雄深豪迈,沉郁顿挫,苍劲之色与节义相符,同时文辞华美、音韵铿锵,浸透着忧国忧民的真挚情怀与高尚的爱国节操,是结束明代复古派诗歌创作的最后一个大诗人。

  而这位大名士在历史上的结局也是十分地悲壮。

  在抗清被俘押往南京的途中,途经松江境内跨塘桥时,他乘守者不备,突然投水以死,捞起时已经气绝,清军还残暴地将其凌迟斩首,弃尸水中。时年四十岁。

  今年三十四岁的陈子龙正处在人生最好的年华,虽然还没有经历前世历史中那些坎坷,但其才华依旧是冠绝群伦。

  崇祯十一年时,在朱由检的授意下,陈子龙在观政结束后,被吏部派往南京府为官,从锦衣卫呈送的奏报来看,这几年陈子龙在本职中还是表现的较为出色,从其处置的几件案子中可以看出,陈子龙刚正不阿的作风一如历史上那般,并没有因为环境太过平顺而失去自我。

  其实朱由检把陈子龙打发到南京府,并不是想看看这位名士的治政能力,他的初心是打算看看,在历史已经彻底改变之后,陈子龙和柳如是能不能走到一起。

  崇祯八年两人短暂同居过,彼此之间的感情还是相当深挚的,这一点从《柳如是别传》里还是能够得出确凿证据的,但令人遗憾的是,两人终不得谐连理。

  这其中的原因有几个方面。

  一是由于陈妻张孺人不能相容,柳亦不愿为妾。

  二是由于陈当时经济状况不能满足柳之要求。

  要知道作为秦淮河的培育出来的柳如是,过惯了纸醉金迷的生活,从原先那种千人宠万人哄的状态,骤然过起了清贫的日子,巨大的心理落差下,柳如是虽然与众不同,但一时半会还是很难接受的。

  这种事其实在后世屡见不鲜。

  许多山盟海誓,最终还是败给了柴米油盐。

  朱由检认为,除了上述原因外,还有更深层次、更为关键的因素,导致两人最终分道扬镳。

  请收藏:https://m.huiji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