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三百六十三章 定策_崇祯八年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可是首功。

  军功最重的就是首功,凭着这个功劳进内阁没有丝毫问题。

  “侯卿,太仓钱粮尚有余存否?若是战事一起且延长开来,户部有无把握筹措更多钱粮以供大军?”

  “启禀圣上,太仓现有结余两百三十万两银两,供用库现储粮米共计二十万石,此为应急之需,不可轻动;现下户部已向关外起运粮米豆料共二十万石上下,足可供二十万人马四个月嚼用。现冬日已过,运河北段已开始化冻,漕运再有半月即可启用,以臣之断,战事时日拉长也无碍!”

  侯恂信心满满地向朱由检保证道。

  自从晋升大学士参与机务以来,他所知道的内情比以往多了许多,尤其是今年准备开始的攻伐建州之战,侯恂对其中的详情也是甚为明了。

  现在京畿周边以及陕西屯田开荒接连取得了成功,山东、河南、山西灾民也在官府的引导下向南有序转移,并且皇帝果断下令漕运总督于运河设置大型粮仓,截留漕粮以供灾民食用,种种举措之下,户部的压力大为减轻。

  供用库储备的二十万石粮米是在起运军粮后的结存,也是为了防范突然出现的天灾而准备的救命粮,但只要漕运开动起来后,南方的粮米便会源源不断的输送过来,到时候供用库的仓房将会逐渐填满,这就是侯恂的信心所在。

  而杨嗣昌刚才的分析让侯恂心中更加笃定。

  建州那种苦寒之地,总人口不过两百余万,还比不上京畿地区的人口数量,他们田地的产出能有多少?

  侯恂虽然不懂军略,但这不妨碍他从专业的角度来分析并得出结论:建州若是出动十万以上的人马,那他们的粮草供应绝对撑不了半年。

  “诸卿对兵部之方略有何建言?孙卿?”

  朱由检笑着开口问道,然后直接点名,看看孙传庭有没有其他意见和想法。

  “启禀圣上,臣以为兵部此策大体可行,臣并无异议!现下只需据此方略制订相关战术即可。战场之上形势千变万化,臣以为每一处要害所在须得配备忠诚可信之大将统之,以防一处败阵而贻害全军!”

  孙传庭起身施礼后坦言道。

  “臣亦是赞同兵部此策!而孙学士之建言亦是重中之重!原先之兵力部署须得从新审视,勿使怯懦无胆之将镇守要害之处!尤其是粮道辎重之地,须择重臣督之!”

  陈奇瑜起身施礼禀道。

  他这话里的意思已经十分明显,就差毛遂自荐亲督粮道了。

  虽然现在已被皇帝晋升为大学士,并且身兼顺天府尹这样的高位,这已经是为入阁铺平了道路,但陈奇瑜却执拗的想用军功来洗刷过往的耻辱,争取以清白的名声成为阁臣。

  车厢峡纵敌的嫌疑始终让他深以为耻。

  当日一时的得意忘形让他饱受舆论的指责和攻击,他必须用一场大功来堵住世人之口。

  孙传庭肯定会亲统秦军去往前线,以他的智谋和秦军强劲的战力,军功肯定是跑不了了。

  杨嗣昌的运筹之功也是板上钉钉,侯恂等人不会去前线,而事关全局的粮草辎重必须有决定性的大人物负责,他必须把这个重任从兵部侍郎手里抢过来。

  哪怕给他的不是勇卫营、秦军那样的精锐,他自信也能借机建功。

  既然朝中公认地两位知兵重臣认同了兵部的方略,剩下的温体仁等人自然不会再去掺言,即将展开的会战计划终于定了下来。

  “既是诸卿一致赞同,那兵部之策朕便照准了!稍后几位卿家须抓紧制订相关措施,勿使因细微而毁全局!陈卿所言粮道一事尤为重要,朕自会思之!此战关乎重大、不容有失!兵部可行文晓谕全军,战事开启之日起,凡有不听军令者,无论官职大小皆可斩之!”

  “臣等谨遵圣喻!”

  温体仁等人齐齐站起身来躬身应命。

  “此事议到此处吧!接下来议一议台湾大捷之事!”

  请收藏:https://m.huiji9.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